“酒桌文化要完”喊了这么多年,五粮液反而悄悄把自家酒摆进了更多人的晚餐桌。别急着摇头,数据先甩出来:去年一整年,739亿的营收里,有18%来自家庭自饮或家宴——听起来比例不大,可它一年窜3到5个点,比商务招待那块“铁板”活络多了。6620亿的大盘里,高端酒只占三成,五粮液一家就啃下其中26%,再想让盘子变大,只能把“请客才开瓶”的旧印象翻个面。
怎么翻面?两瓶酒给了答案。39度的“低度五粮液”去年销量飙了八成,醛类砍了四成二,第二天不头疼,媳妇也不骂;故宫联名的“八方来和”礼盒,被95后当成结婚伴手礼抢空。酒还是那口酒,场景一换,身份就从“敬领导”变成“敬生活”。成都宽窄巷子的体验馆更绝,闻香、品茶、听古琴,45%的顾客不到35岁——他们原本连“浓香酱香”都分不清,却肯为“仪式感”掏钱。中秋那波“家宴套餐”直接让美团外卖环比翻两倍,说明只要借口找得好,年轻人并不拒绝一杯好酒,他们拒绝的是“不喝就是不给面子”。
再把镜头拉远,日本清酒早走过同样的路:老龄化、少子化、健康焦虑,硬是把15%的高端份额吹到近四成。12度的“微醺”配怀石料理,卖的是“一个人也能喝得精致”。五粮液照猫画虎,把52度降到39度,把“拼酒”换成“配餐”,故事立刻有了中国味——年夜饭上,爷爷抿一口原度酒讲过去,爸爸开低度酒敬全家,年轻人随手拍张礼盒照发朋友圈,三代人各取所需,一瓶酒就把“团圆”两个字写全。
资本先嗅到味道。17家券商14家喊“买入”,目标很直白:家庭场景收入五年内拉到三成,按现在体量就是200亿新增量。机构算盘打得响——1.4亿中产家庭,年增12%的高品质支出,只要五粮液能把“健康+情感”两张牌捏死,就能把那些“少喝但要好”的47%人群真正圈进来。毕竟,当“喝少一点”成为政治正确,谁先把“醉得慢、醒得快”做成标签,谁就握住了下一个十年的开瓶器。
故事讲到这儿,悬念反而更清楚:五粮液能不能把2000块的批价继续挺住,同时让普通家庭觉得“值”?答案藏在欧阳千里那句大实话里——未来比拼的不再是“谁贵”,而是“谁能在家庭、文化、健康三个角都搭好戏台”。戏台搭好,白酒就不再是“面子税”,而是一张“情感货币”:结婚送八方来和,乔迁开低度珍藏,周末体验馆里学闻香,花出去的钱都换成可以回味的记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酒排名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paiming.com/87052.html 侵删xiaobing1945@163.com
酒价格数据来源酒商批发市场和微信群,价格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