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汾酒得以千年延续(山西汾酒文化介绍)

酒这种东西,其实,并不是人类某个先祖发明的,它是天造,先于人类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酒精生成很简单——只要有酵素起作用,糖或淀粉都可以转化成酒精——这种过程,在全然没有人工参与的自然条件下,就可以完成。比如说,树上的果实,成熟之后掉在地上,果实里有糖,果皮上有酵母菌,酵母菌会糖分中大量繁殖,产生酵素,最后糖被酵素分解,转化成带有酒精的液体,这就是酒,天然的酒。
我们说的人工酒,跟天然酒最大的区别是完成了两个革命,一是改用谷子做原料,酿出了黄酒,这是第一次革命,二是用高粱做原料,把酒精含量提高到20度以上,酿出了白酒,这是第二次革命。这两个革命,自然界没法儿完成,靠的是我们的祖宗。

图片

从汾清酒到干和酒
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是世界上最早用谷子酿酒的国家,这两个古国都有一种酿酒工具,叫小口尖底瓮。1982年的时候,我们中国的山西省汾阳杏花村遗址,出土了一大批史前酒器,其中最著名的也是这种小口尖底瓮。请注意啊,小口尖底瓮的形状和甲骨文中的“酒”字,形状基本一致,我大胆地猜想,或许“酒”这个字,就是小口尖底瓮的象形。另外请注意,杏花村遗址的小口尖底瓮有着长达6000岁的年龄,这说明,在人类用谷子酿造黄酒的历史进程中,山西汾阳没有缺席,同属于排头兵。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汾阳杏花村独树一帜,率先改用高粱代替谷子,酿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白酒。要知道在晋朝灭亡之前,世上所有的酒还都是谷子酿成的黄酒,而在南北朝时期,只有汾阳杏花村拥有了白酒。
图片
那么从史书上看,最早喝上白酒的是哪个王朝呢,南北朝时期的北齐。
1500多年前,北齐第五任皇帝高湛,他在一封家书中有一句劝酒的话,史官把它写进了《二十四史》。他劝的是什么酒呢?山西汾阳的汾清酒。原话是这么说的,“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我在山西太原喝了两杯汾清酒,劝你在河南安阳也小酌两杯,言外之意是,这酒好喝。
图片高湛这封亲笔信,是写给侄子高孝瑜的。高湛是老九,年龄比他的大哥小好多,高孝瑜是他大哥的嫡长子,所以这叔侄俩同岁,同样是容貌魁伟,最初关系特别好。史官引用这段话的原意,是为了表现高湛对同岁侄子的关爱,但是兄弟我注意到的却是,高家人喝的是什么酒。要知道《二十四史》中提到酒,除了这一处是专指,其他任何一处,全都是泛指。也就是说,汾清酒是惟一一种记入《二十四史》的品牌名酒。
这个史料足以说明,汾阳杏花村的白酒已经拥有长达1500年的历史。
1500年前的汾清酒有五大特点:
一、刚才说过,酿酒原料从谷子改成了高粱。那时候,其他酒还都是谷子煮熟了之后酿成的黄酒,酒精度数低于20%。而高粱有更多的淀粉和特有的单宁,更容易糖化,而且还能极大地延长发酵时间,酿出度数更高的优质白酒。黄酒最大的问题是可能酸败,不可能长期存储长途贩运,汾清酒不存在这些问题。
二、先用大麦制成酒曲,然后用酒曲来发酵。过去的酿酒原料要先糖化,再酒化,叫复式发酵,而用酒曲可以双边发酵,让原料同时糖化和酒化,这可以成倍提高发酵效率。要说明的是,酒曲是中国酒业的伟大发明,它让中国酿酒工艺独立于世界,与众不同。国外没有酒曲,必须把发芽的谷子磨碎,让它自己把淀粉转化为糖分,然后再加酵母,进行单边发酵,它的发酵能力远远低于双边发酵。
图片三、酒曲加量大,而加水量小,所以酒精度数得到了提高。
四、蒸酒设备从陶质改成了铁质,大大提高了蒸煮速度和蒸煮质量。
五、静置时间长,酒色近乎于水,所以称为汾“清”酒,它和黄酒那类“浊”酒截然不同。
这么一看,汾清酒和我们今天喝的汾酒,只差一步之遥了。而这最后一步,汾阳杏花村在隋唐时期再次率先迈了出去,他们首创了干和酒。
什么是干和酒呢?汾阳杏花村发明了固态酿酒法,高粱和酒曲混合拌料,把用水量减到最少,于是过去的液态酒糟变成了固态酒糟,那么超强的酒曲,是在固态环境下,把高粱彻底酒化,最后让固态酒糟上蒸馏器,仅仅一次蒸馏,就可以获得很高的酒精度数。因为是固态酿酒,所以叫“干”和酒。因为无色透明,所以也叫白酒。因为酒精度数很高,所以又叫烧酒。这就是白酒烧酒的来历。
刚才说到蒸馏器,必须大书一笔。淀粉和糖发酵后,会产生酒精,酒精的沸点不到80℃,而水的沸点是100℃,那么把酒糟加热到两个沸点之间,水还没有蒸发的时候,酒精却先挥发了,于是蒸馏器中的蒸汽里,酒精含量会大大增加,可以超过60%,冷却之后,它就是度数很高的白酒。    隋唐时期,固态酿酒的发明,蒸馏工艺的应用,这是质的飞跃。那时候的干和酒,就是今天我们喝的白酒,它是汾酒的前身。
不知道您注意没注意过,史书中,那些酒量超大的人,都是在南北朝之前,隋唐之后他们一起消失了。武松连喝18大碗,那是小说,不是历史。这是因为,喝果酒黄酒的时代,酒精度数低,许多人可以喝很多,但谁也不能这么喝白酒。所以您会发现,在隋唐之前,喝酒用的是大酒杯,因为小酒杯喝果酒黄酒太麻烦了,要不停地斟酒,但是到了中唐时期,15毫升的小小酒杯出现了,这是因为真正的白酒问世了,一小杯就可以喝很长时间。

 

从山西汾酒到中国汾酒

 

兄弟我一直觉得,喝汾酒的时候必须弄清楚,汾酒是什么时候从山西酒变成了中国酒,否则你喝的只是酒,毫无文化味道。    
什么是山西酒?就是别管它多有名,你在云南、江苏、吉林、甘肃却喝不到,你必须深入山西腹地,才能一饱口福。什么是中国酒呢?就是别管这种酒产自何方,你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喝到。
那汾阳杏花村的汾酒,什么时候变成了中国酒呢?以明朝初年为界,明朝之前您要喝汾酒,您必须跑到山西去,找不到杏花村,还得有牧童给您遥指一下,但是明朝初年之后,汾酒开始走向全中国。
图片首先要说,一个东西能不能冲出本地,关键要先看它有没有这个实力。明朝的时候,大多数人喝的还是传统黄酒,汾阳杏花村生产的白酒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依然是新鲜事物。
白酒的原料是高粱,酒曲是大麦和豌豆,全都是粗粮,制造成本远远低于黄酒,所以市场价格是黄酒的十分之一,具有绝对价格优势。
酿白酒用粗粮,停产风险比较小,一般市场上不会断供。
白酒酒精度数很高,可以长期保存,长途贩运。
所以清朝小说家李汝珍,在《镜花缘》第96回的曲牌当中,他列举了全国各地50多种酒,山西汾酒高居第一位。这样看来,白酒具有绝对优势,只要有人把它从山西带出去,它就能当即征服各地市场。
好啦,从朱元璋登基第3年开始,明朝从山西向全国大规模移民18次,这些人流向全国两个直辖市、所有省、所有县,他们带去了家乡的汾酒。
不过,这个时候的变化不算大,汾酒的生产经营真正发生历史性转折,是明朝中叶。那时候,著名的晋商崛起了,他们不光把汾酒产品持续不断地卖到全国各地,而且把杏花村的酿酒师直接请到各地去酿酒,让汾酒酿造工艺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所以我们今天的一些著名白酒产地,早在明清时代,大多是晋商云集的城镇。
山西人和晋商形成了汾酒传播的三大片区域。
第一片区域,横亘在中国的整个北部,正北方是蒙古和俄国恰克图,东北是山海关外诸省,西北是陕甘宁、青海、新疆五省。   
乾隆二年,甘肃巡抚德沛上奏,说我们甘肃穷,不产白酒,白酒全是山西运来的汾酒,因为来路甚远,所以价格昂贵,只有饶富之家才能喝得起,小户人家想喝也不可能。这就是说,乾隆时代,像甘肃这种不产酒的地方,那些有能力买外来酒的人,大多会出高价,选择去买汾酒。    
到了道光年间,山西人董振荣去陕西凤翔做知府,他开办的龙泉酒坊就是后来生产西凤酒的重要一枝。    
第二片区域以京杭大运河为纵贯南北的主干线。
举个例子。康熙年间,做粮食生意的晋商赵氏三兄弟,他们在北京前门外的粮食店胡同,创办了源升号酒坊,生产二锅头。蒸酒的时候,第一次冷却流出的酒叫酒头,经过第三次冷却流出的酒叫酒尾,赵氏三兄弟只取第二次冷却流出的酒,所以他们的酒叫二锅头。
图片第三片区域是西南。
乾隆年间,山西盐商云集贵州赤水河边的茅台镇,在那个地方贩运食盐。他们雇来了山西的酿酒技工,创办酒坊,仿照汾酒酿法,用大麦做酒曲,用高粱做原料,酿造白酒。直到咸丰战乱,这些晋商才在返乡之前,把盐号和酒坊转售给了贵州本地人。
可以这么说,从清朝到民国,依照汾酒工艺而且借助汾酒品牌效应进行生产和营销的各地酒坊,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所以什么“汉汾酒”“湘汾酒”“佳汾酒”“红星汾酒”,这一大批白酒都带有“汾”这个字,所有这些白酒直到1987年杏花村汾酒厂大力维护商标专用权,它们才先后去掉了“汾”字,改名为其他品牌。

 

为什么只有汾酒得以千年延续
粮食是酿酒的主要原料,只有粮食充足,才能酿出酒来,所以历朝历代,凡是天灾战乱造成饥荒,朝廷就会禁酒。
那么问题来了,绝大多数白酒在历史灾变中纷纷断档,退出了历史舞台,为什么千年汾酒,能从隋唐时期,一直发展到今天而生生不息呢?
图片首先、山西在历史上一直是经济发达地区,却又偏离群雄逐鹿的政治中心,战火很少波及它。而且,山西地理环境相对封闭,西侧南侧是黄河天险,东侧太行山连绵不断,北部不远是荒漠,外敌也很难攻破它。于是山西成了避难所,各省灾民难民总是涌向山西,山西成了人口大省。明朝初年的时候,河南河北都不到190万人,但山西人口是403万,一个省超过两个省的总和。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山西地少人多,出现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很多人不得不外出做生意。山西人能吃苦,又有闯劲儿,所以晋商形成了。晋商源源不断向远方拓展,再加上明朝初年持续50年的大规模强制性移民,这让汾酒和它的酿造工艺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所以后来在很多白酒身上都能看到汾酒的影子。
其次、山西中北部盛产高粱,高粱是粗粮,不好吃,用它酿酒不心疼。而南方黄酒耗用的是细粮,一遇到灾情战乱,必须停产。不过呀,如果遇到严重的战乱严重的天灾,粗粮也是粮,而白酒是奢侈品,不是生活必需品,绝大多数白酒也会面临厄运。   
乾隆二年,口粮紧张,乾隆打算严禁江北五省造白酒,刑部尚书孙嘉淦坚决反对。孙嘉淦是山西兴县人,兴县和汾阳市同属吕梁,相距只有150公里,所以孙嘉淦懂酒。他说白酒用粗粮,黄酒用细粮,如果禁白酒,省下的粗粮没太大用场,而百姓转而去买黄酒,粮食就会更成问题。乾隆昭告五省督抚充分讨论,畅所欲言,结果督抚们一致反对禁酒令一刀切,只赞同禁止大规模制造和贩卖酒曲,给白酒业降降温。为什么呢,酒曲少了,白酒生产就不可能规模化。最后,乾隆采纳了督抚们的建议,把严禁白酒生产变更成限制白酒大规模生产。
乾隆七年,山西巡抚严瑞龙上奏,说山西酒坊,汾阳最多,汾酒驰名远扬,那地方年年丰收,粮食充裕,而民间造酒,又是世相传的祖业,如果禁其售卖,民情恐有不便。巡抚的言外之意是,皇帝您最好网开一面,照顾汾酒的特殊性,特事特办。于是,在乾隆限酒的年代,各地督抚的限酒奏折中提到最多的是山西汾酒,但遭到严厉查禁的却是其他省份的酒坊,汾酒的发展反而更快更好了。
光绪二年到四年,华北连续三年遭受300年不遇的严重旱灾,死亡人口超过1000万,粮食奇缺如珍珠,酿酒意味着与人夺食,许多历史名酒就是在那个时候终断,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汾阳杏花村的汾酒却再次活了下来。为什么呢,只因为它是许多重要人物的钟爱,差不多又像是朝廷贡酒,所以必须保障供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酒排名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paiming.com/5726.html 侵删xiaobing1945@163.com

酒价格数据来源酒商批发市场和微信群,价格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0)
花间一壶酒的头像花间一壶酒投稿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