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源远流长,如今市场上酒品繁多、品质不一,消费者该如何挑选真正的好酒?
中国五千年的酿酒历史中,自古以来的酿酒大师首选的原料都是纯粮食。纯粮酿造的酒液通常较为浑浊,因而在古籍中,酒常被称为“浊酒”。
直至元代,蒸馏酒技术逐渐成熟。但传统工艺仍以粮食为基础,添加大曲、小曲或麸曲,在窖池中发酵。粮食中的糖分在一定时间内转化为乙醇,初步成酒后经过过滤,再进入酒甑蒸馏。古代称酒甑为“天锅”,其形如蒸笼。工艺过程中,在锅中烧水,把已加入酒曲的酒糟置于甑内,再利用蒸汽加热。由于乙醇沸点为78.3℃,低于水的100℃,因此乙醇先挥发,经冷凝后形成蒸馏酒。这正是传统白酒的酿造原理。
这种酒的第一大特点是以粮食发酵。因所用粮食均为固体,且需颗粒完整,故该工艺得名“固态法”,全称“纯粮固态发酵法”。
第二大特征是必须加曲。所谓“曲”,即糖化酶和发酵剂。粮食中的淀粉与糖需借助曲才能转化为乙醇——曲,就像我们蒸馒头时用的老面,起到了糖化发酵的关键作用。“粮为酒本、曲为酒骨”形象地道出了曲的重要性。它决定了酒的香气风格,其中微生物的种类直接影响酒的口感与风味。
曲可分为多种。纯粮固态发酵常用的是大曲,它以小麦为原料经高温制成,发酵周期长,菌群丰富。另一种是小曲,以米为原料,发酵温度低、时间短。
最好的酒无疑出自大曲。小曲在微生物种类、微量元素含量及发酵方式上,均无法与大曲相媲美。
除此之外还有麸曲。由于大曲成本较高,人们尝试以麸皮、米糠等材料制曲,所得酒即为麸曲酒。
因此,好酒的三大工艺标志可总结为:“大曲、纯粮、固态”。这是中国白酒的传统根基。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遭遇自然灾害与粮食短缺,但饮酒需求仍在。于是人们开始探索新的酿酒路径:不再采用高粱、大米等主粮,而是以芋头、薯类、秸秆、糖蜜等含糖原料直接酿酒,或进一步制成食用酒精,再加水稀释成酒。这种方法被称为“液态法”。
在某些酿酒重镇,化工店里轻易可买到乙酸乙酯、苯甲酸乙酯、醛类、增辣剂,甚至塑化剂等添加物,它们被用于勾兑酒液中。
根据国家标准,酱香型白酒明确禁止添加酒精勾兑,必须纯粮酿造。其标准代号为GB/T26760。只有遵循传统“大曲坤沙”工艺的酱酒,才称得上正宗。
高粱被视为酿酒的最佳原料。无论是五粮液还是汾酒,都离不开高粱。只因高粱中含独特单宁,其他粮食不具备这种物质,使得酒香更突出。正宗酱香酒只选用糯高粱,曲则唯小麦是也,并需经历“九蒸九煮、八次加曲、七次取酒、三年窖藏”的复杂流程。可惜在利益驱动的环境下,坚持古法的企业已越来越少!
相比之下,玉米酒品质最次(在云南等地也称包谷酒),口感较烈。
玉米胚芽中脂肪含量高,易产生杂味。若不脱胚直接发酵,常会出现水臭味和杂醇油过高的问题——这也是喝酒后容易上头、头痛的主因。
如今,玉米酒精主要被用于制作乙醇汽油。尤其在东北,许多库存多年的陈化粮玉米都被用于此途。
但实际上,还有比玉米酒精更次的选择。
不少酒厂采用液态法或固液法酿酒时,甚至连玉米酒精都不用,而是选用薯干酒精或糖蜜酒精。以98%的酒精兑水制成50%酒度的白酒,每500毫升成本仅一元多,每吨添加约200元的香精,因此每斤液态法白酒的总成本往往低于2元。但一经华丽包装,这些酒却可以卖到几百甚至上千元。
消费者在选购时务必警惕!若产品标准号为GB/T20821(液态法白酒)或GB/T20822(固液法白酒,即在粮食酒中掺入酒精勾兑),则需格外小心。
很多人喝了一辈子酒,却依然不懂酒。尤其是一些老酒友,习惯每天小酌,虽不追求高价,但常购买超市中十几元的廉价酒,甚至是大桶散装白酒。他们常说:“我就喝这个,纯粮造的,好喝!”但现实很残酷——粮食本身就不便宜,加上复杂的制曲、发酵工艺,怎么可能如此低价?真正的纯粮酒,绝不会这么便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酒排名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paiming.com/87168.html 侵删xiaobing1945@163.com
酒价格数据来源酒商批发市场和微信群,价格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