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饭局的社交讲究:据说饭局一词是宋代人发明的

图片
在中国,谁也离不开饭桌这个场合,无论是沟通、聚会,还是谈判、庆典,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请客吃饭。所谓人脉、圈子、资源、友谊、生意和交易,最后都绕不开饭局。

中国人最常见的打招呼方式是“吃了吗”。

最常见的邀约方式是“改天一起吃饭吧”。

可见,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大事。

从古到今,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很大一部分都用来琢磨吃了,人们甚至恨不得把所有事情都在餐桌上解决掉。项羽请个客差点儿要了刘邦的小命,赵匡胤吃个饭就把功臣们的兵权给缴了,而武大郎倒霉就倒霉在一开始王婆攒的饭局上……
 
正所谓成也饭局,败也饭局。
所以,吃饭,和谁吃,在哪吃,吃什么,怎么吃,这些都大有讲究。

饭局上的江湖

有人认为中国式饭局无非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有人认为中国人生活之丰富正是得饭局之玉成。

 
据说,“饭局”一词是宋代人发明的,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宋人把“饭”与“局”连成一体,玄妙尽显。自此,饭局成为中国人最普及的社交方式,中国历代的兴衰成败似乎都与饭局密切相关。
 
“贵妃醉酒”,“醉打金枝”,“三国江东群英会,刘曹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楚霸王大摆鸿门宴”……无一不是决定历史走向和个人事业成败兴衰的饭局。这些饭局背后,赫然是万马千军的对峙,命悬一发的惊险。后来,贯穿清代数百年历史的“满汉全席”,以及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的“千叟宴”,更是花天锦地、宾客如云,演绎了饭局的极致。
 
饭局,从来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而形形色色的人拼凑起来的世界里,早已自成一个江湖。历史兴衰、人生际遇、人情世故,全在这饭局当中。

 

饭局里的讲究

中国式饭局,见人品,见情商。

 
一场饭局,既能是亲朋故交间的沟通交流,也是生意对手间的交锋谈判。所谓人脉、圈子、社会关系、资源,一个人的能量、友谊、生意和交易,最后都绕不开饭局。
 
每一次饭局,其实就是一场棋局,对局者目标明确,区别只在于下的究竟是围棋、象棋、跳棋还是飞行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棋盘,每一盘棋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从座位的排放到上菜的顺序,从谁先动第一筷到什么时候可离席,从什么时候举杯到喝多少酒……其次,饭桌上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都需要掌握火候,拿捏到位,这便是,一句话能成事,一杯酒能办事。反之亦然。
 
有人说,看一个人经常混迹于何类饭局,便可洞悉其兴趣、爱情、财富、身份、地位。饭局在中国,也是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认同体系。有识之士往往能透过饭局见微知著,识人用人,洞察饮食之道里的经济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
所谓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也———饭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饭局是识人用人最佳场所。
 
每一个企业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识人方法,虽各有妙招,但不外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饭局”,作为平时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当然是企业家识人用人最佳场所。
 
李嘉诚选座位、董明珠看吃相、马云观察酒品……

 

饭局里的人生

在中国,有一件事能让两个陌生男子很快熟络起来,那就是喝酒。

 
一圈人有机会团坐席间,要办的事先不说,先吃,这样就减少了很多的“疏离感”,一种“自己人”的感觉让彼此顿时比平时亲近三分,事不成就喝酒,也不伤面子。在推杯换盏中,许多在办公室里无法搞定的事情,在酒酣耳热之际就会轻松搞定。所以,在饭局上,合适的氛围、合适的讲究常常会让我们达到可以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吃饭不在饭,喝酒不在酒,吃饭事小,出局事大。一个人的饭局很多,意味着几个潜台词:他是一个有很多朋友的人;他是一个重要的人;他是一个受欢迎的人;他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人。没人带你玩,是一种比失业、失恋和失明更令人恐惧的事,这意味着你成了社会的弃儿,圈子外边的人。
 
但人生如饭局,坐首座频率有限,多数时间只是个配角。
通过饭局,纵然能窥探别人些许,但也应清楚认知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都高估了自己,总是认为自己会有许多的观众,其实你只是自己的观众。饭局也好,人生也罢,我们要既能享受觥筹交错里的热闹,也要学会自饮自乐、自我取悦,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这方为饭局之讲究,亦方为人生之上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酒排名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paiming.com/10932.html 侵删xiaobing1945@163.com

酒价格数据来源酒商批发市场和微信群,价格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