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忌进口量在连续两年下滑后,于2025年迎来阶段性回升。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1-7月,威士忌进口量达2014万升,进口额为17.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12%和1.49%,均价回落至12.45美元/升,同比下降23.18%,呈现“量增额微增、均价下滑”的特征。
这一数据与前两年形成鲜明对比。2023年,威士忌进口量为3.26万千升,同比微降0.57%,但进口额为41.26亿元,同比增长9.65%,呈现“量降额增”态势;2024年则出现“量额双降”的情况,进口量为2919万升,同比下降10.5%,进口额为32.78亿元,同比下降22.79%。

2025年1-7月威士忌进口量的增长,是否意味着国内威士忌市场重新活跃、消费需求升温?
对此,威士忌专业讲师Richie表示:“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多个国外威士忌品牌推出新产品,这些产品集中进入中国市场,可能带动了进口量的增长;二是与美国威士忌的进口数据相关,因为当前国际关系不稳定,不排除有商家为规避可能的关税变动而提前进货,这也促成了进口量的增长。”
《葡萄酒》杂志梳理数据发现,英国、美国、日本、爱尔兰是我国威士忌主要进口来源国。其中美国威士忌是2025年前7个月进口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具体来看,美国威士忌在2025年1-7月表现尤为突出,进口量为309万升,同比激增140.17%;进口额为9462万元,同比增长96.26%;均价4.26美元/升,同比下降18.28%,进口力度显著加大。

图片来源:Unsplash
这一数据增长背后,除了进口商对关税政策的预判,还与美国威士忌的市场定位相关。美国威士忌相对低廉的售价更容易被市场接受,这也让进口商敢于大规模备货。
资深威士忌销售张先生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美国威士忌相对比较便宜,目前关税战存在不确定因素,为了规避潜在风险、保障货源稳定,很多进口商都会选择提前进货。”
另外,他还补充道,国内威士忌行业的本土发展态势也与进口量变化存在关联:“国内目前已经有40多个威士忌酒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新兴酒厂在生产过程中,也会进口一些原酒用于加工生产,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威士忌进口量的增加。”
而对于1-7月威士忌进口均价同比下降23.18%的现象,部分受访者认为,这可能与行业去库存、消费降级等多重因素有关。
从目前行业反馈与数据细节来看,2025年前7个月威士忌进口量阶段性回升更多源于短期备货与产业端需求的双重推动,而非终端消费的自发升温。
市场潜力凸显:企业争相布局,
国产威士忌加速突围

图片来源:Unsplash
从长期市场规模来看,中国威士忌市场的增长潜力已成为行业共识。华经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威士忌酒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已经以1.67亿英镑成为全球第四大单一麦芽威士忌市场;中国酒业协会数据也提到,2023年中国威士忌酒的市场规模约55亿元,相比2013年的12.88亿,10年间增长了4.2倍。
面对这一潜力市场,国际酒企率先做出策略调整。保乐力加、帝亚吉欧等进口厂商纷纷优化在华布局,通过打造“本土化”产品等方式吸引中国消费者,寻求增长突破。
目前国产威士忌占比仅25%,市场空白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入局空间。
近年来,国内酒企已掀起“威士忌布局热”,就连主打低度鸡尾酒的百润股份也加入了战局。2025年3月,其百利得单一调和威士忌“22”和“26”上市;6月,旗下崃州蒸馏厂又发布了5款单一麦芽威士忌新品。

图片来源:Unsplash
事实上,百润股份的布局早始于2020年,当年11月公司就定增募资10.06亿元,用于烈酒(威士忌)陈酿熟成项目,产品将作为预调鸡尾酒的基酒原料。
除百润股份外,白酒企业郎酒集团也开始发力威士忌赛道,其斥资超30亿元的峨眉高桥威士忌项目已于2024年4月正式开工,设计产能为每年1万吨原酒,预计2030年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目前该项目正加速推进中,7月18日郎酒股份公众号已发布高桥威士忌专业技术人才招聘公告。
此外,青岛啤酒、洋河股份、劲酒等企业也纷纷瞄准威士忌赛道,有分析认为2025年或将成为国产威士忌“百花齐放”的元年。
从事酒水批发20年的广州经销商张生表示:“现在威士忌赛道和以前的葡萄酒赛道一样,企业都想靠国产化占领市场。尤其是大酒企,都想先占个‘坑位’,抓住前期的机会。”
在威士忌领域,郎酒集团、百润股份这类具备较强实力的企业入局,对整个威士忌市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片来源:Unsplash
资深威士忌销售张先生谈道:“如果像郎酒集团这样的大企业能够做大做强,将有助于中国威士忌走向海外。事实上,青岛啤酒的威士忌已率先试水,在俄罗斯、欧洲等地均已上市,目前反馈不错。”
尽管企业布局热情高涨,但国产威士忌要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仍需跨越多重挑战。壶云樽选主理人壶云指出:“大型企业入局,凭借资金优势和当地政策扶持,能给产业带来不少积极影响,也让国产威士忌在部分运作成本上更具优势。不过,威士忌的核心卖点之一是‘历史感’和‘产区文化’,这是国内品牌短期内难以复制的。进口的苏格兰、爱尔兰、美国威士忌在高端市场仍有强大的品牌力和文化认同感。尽管国产威士忌历史较短,但中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的地方众多,未来有望通过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产区认同形成独特吸引力。此外,威士忌生产的标准建立、工艺打磨、数据积累以及原材料获取,都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图片来源:Unsplash
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也曾提到,中国威士忌产业虽处快速发展期,但面临技术沉淀不足、消费认知待普及等问题,产能增长与市场支撑尚未完全匹配。
面对挑战,他强调,企业需精准把握消费趋势,尤其是年轻群体对本土化创新的偏好,聚焦中国特色谷物原料、风土表达及工艺融合,强化本土原料应用与文化符号渗透。

图片来源:Unsplash
东莞Vintage Whisky酒吧主理人Allen补充道:“新品牌最大的挑战就是时间与定位,不要急于把产品推向市场。国内企业品牌可以让消费者去酒厂体验品牌价值,私人定制以及增值服务。”
综合来看,2025年1-7月威士忌进口量的回升,是受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尚未形成消费端回暖的明确信号。而部分大企入局威士忌赛道,虽为市场注入活力,但要突破进口品牌的壁垒,仍需在工艺、产品特色、品牌打造上长期投入。
未来,威士忌市场的增长势头能否持续,本土厂商能否在赛道中占据一席之地,仍需经历时间的淬炼与市场的沉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酒排名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paiming.com/84733.html 侵删xiaobing1945@163.com
酒价格数据来源酒商批发市场和微信群,价格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