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酒文化有哪些:浓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泸州老窖

名酒文化有哪些:浓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泸州老窖

泸州老窖始创于明朝,为中国七大名酒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顶级蒸馏酒。它不仅是中国酒文化的传承,更是中国酒文化的延续。

据泸州出土文物考察,泸州酒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这可从泸州出土的汉代陶角酒杯、汉代饮酒陶佣以及汉代画像石棺上的巫术祈祷图上得到证明。

泸州酿酒史

宋代,泸州以盛产糯米、高粱、玉米著称于世,酿酒原料十分丰富,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代也出现了“大酒”、“小酒”之分。所谓“小酒”是指酤成即鬻的米酒。这种酒,当年酿制,无需贮存。由于谷物原料品质的差异和曲药质量的高低以及酿酒师工艺水平、酿造时间、温度等方面的不同,所以价格上出现了几十个档次。所谓“大酒”,就是一种蒸馏酒,据《酒史》记载,大酒是腊月下料,采取蒸馏工艺,从糊化后的高粱酒糟中烤制出来的酒。而且经过“酿”、“蒸”出来的白酒,还要储存半年,待其自然醇化老熟,方可出售,即史称“侯夏而出”。这种施曲蒸酿、储存醇化的“大酒”在原料的选用、工艺的操作、发酵方式以及酒的品质方面都已经与泸州浓香型曲酒非常接近,可以说是今日泸州老窑大曲酒的前身。

宋代的泸州设了6个收税的“税务”机关,其中一个即是征收酒税的“酒务”,泸州“酒务”每年征收的酒税占地方商税总额10%,庶民百姓不受朝廷悟禁的严格限制,可以自由酿酒发售。可见宋代泸州酒业的规模大大超出了文献的记载。

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舒聚源”作坊选用泸州城外五渡溪黄泥,在龙泉井侧建窑酿酒,并创研“万年母糟,续糟配料,泥窑生香,密封发酵,看花断酒,窑藏老熟,小桶勾兑,大罐扯匀”的纯古法传统酿造技艺。至清代,“舒聚源”改为“温永盛”,这便是泸州老窑的前身。泸州老窖自舒氏以来一直采用父子、师徒相承、口口相述的酿造技艺传授方式,以不可复制、中国惟一自明朝万历年间持续使用至今的“1573国宝窑池群”为载体,用泸州特产软质小麦制作曲药、泸州极品糯红高粱为酿酒原料,以特有的固态甑桶蒸馆、天然洞库原酒陈酿,口传心授酿酒技艺精心酿制而成。

酒的名字往往蕴涵着酒本身的含义:酿造工艺或者原料、产地、水质等,而泸州老窑品牌“国窑1573”,这种用数字来命名的中国名酒是很独特的。

好酒不怕巷子深

话说清代,泸州南城营沟头,有一条很深很长的酒巷。酒巷附近有8家手工作坊,据说当时泸州最好的酒就出自于这8家。其中,酒巷尽头的那家作坊因为其窑池建造得最早,所以,在8家手工酿酒作坊中最为有名。人们为了喝上好酒,都要到巷子最里面的一家去买。

1873年,中国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出任四川学政。他沿途饮酒作诗来到泸州,刚下船,就闻到一股扑鼻的酒香。顿觉心旷神怡,就命仆人给他打酒来。谁知仆人一去就是一上午,时至中午,张之洞等得又饥又渴,才见仆人慌慌张张地抱着一坛酒一阵小跑回来。正在生气之间,仆人打开酒坛,顿时沁人心脾。张之洞连说:“好酒,好酒”。猛饮一口,顿觉甘怡清爽,于是气也消了,问道:“你是从哪里打来的酒?”仆人忙回答说:“小人听说营沟头温永盛作坊里的酒最好,所以,小人倒拐拐、转弯弯,穿过长长的酒巷到了最后一家温永盛作坊里买酒。”张之洞于是点头微笑道:“真是酒好不怕巷子深啊”!于是,这句名言不胫而走。

现在,那条弯弯的酒巷已改建成宏伟的国窑广场,产好酒的容地也被国务院命名为“1573国宝窑池群”,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予以保护。“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故事也伴着泸州老窑的酒香,从这里飞出,香透了整个中国名酒历史。

延伸阅读

浓香型白酒典型代表的由来

1952年,新中国举行第一届全国评酒会评选全国名酒。评选名酒的标准是:入选的酒品必须有独特的风格;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必须获过金奖,其后又陆续在国内获得大奖的名酒。评选组按照评选名酒的标准,对多达两百多种的酒样进行理化分析、感官品评,初选出了8种名酒,又经全国酒类专家大会一致审查通过,最后评选出八大名酒,八大名酒中有4种是白酒,泸州老窑名列其中,因此被人称为“中国四大白酒”。又由于白酒品种繁多,风格不一,因此,评酒专家们又根据白酒的香型,将它们划分为: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等,而泸州老窑大曲酒,则以它的浓香爽口、柔和纯净,被誉为“浓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故又称为“泸香型”),奠定了“浓香正宗”的地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酒排名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paiming.com/2569.html 侵删xiaobing1945@163.com

酒价格数据来源酒商批发市场和微信群,价格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