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在国内爆火的三得利啤酒,为何后来退出了中国市场?

酒鬼暴论!三招撸空平台漏洞

提起来三得利啤酒,可能现在很多的消费者并不是特别了解,但是三得利集团的饮料在中国市场上还是比较常见的。日本在国际上有四大著名的啤酒品牌,分别是麒麟啤酒、朝日啤酒、三得利啤酒和札幌啤酒。

三得利集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进入20世纪之后,三得利集团的业务覆盖酒类、饮料、食品、花卉等各类业务的综合性集团,其中啤酒业务也是三得利非常重要的一项收入。

80年代在国内爆火的三得利啤酒,为何后来退出了中国市场?

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三得利集团从家庭自营小店变为了旗下拥有270家子公司的跨国集团。今天,我主要来说一说三得利的啤酒业务是如何进入中国市场,又是如何退出中国市场的!

进入中国市场: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大部分啤酒市场被麒麟、朝日和札幌三家垄断。三得利啤酒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在2008年反超札幌啤酒,排名日本啤酒第三位。

其实,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日本本土的啤酒市场就趋于饱和,所以日本的啤酒巨头纷纷开始布局海外市场。三得利啤酒将目光锁定到了中国市场,是最早进入中国的海外啤酒品牌,没有之一。

1981年,三得利就赞助了中国首届国际马拉松赛。1984年,三得利投资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合资企业——江苏三得利食品有限公司。1996年,三得利在上海创立了啤酒、饮料事业部门,以整合在中国的所有啤酒饮料业务。

80年代在国内爆火的三得利啤酒,为何后来退出了中国市场?

80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浪潮,国内的啤酒市场蓬勃发展,但此时的中国市场上却是群龙无首的混战局面。当时,青岛、重庆、沈阳雪花、哈尔滨的实力还不够强,燕京、珠江等刚刚成立,华润雪花还未成立。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啤酒品牌无法抵御日本啤酒巨头的入侵。

我们之前也说了,三得利是最早进军中国的海外啤酒品牌,在中国市场上还没有其他的国际啤酒巨头与之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三得利啤酒大肆布局中国市场,仅用了几年就拿下了中国30%的啤酒市场份额,在中国销售额达到了50亿日元。

三得利市场的萎缩:

曾经称霸中国啤酒市场的三得利啤酒,为什么后来会退出中国市场呢?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后来在中国市场竞争的失利!

随着中国啤酒市场的不断扩张,麒麟、朝日、百威、英博、嘉士伯、喜力等海外啤酒巨头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另外,1994年央企华润集团与沈阳雪花达成并购协议,次年华润雪花成立。

80年代在国内爆火的三得利啤酒,为何后来退出了中国市场?

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是国内啤酒行业的大发展时期。2002年时,中国啤酒总产量已达2386.83万吨,跃居世界第一。在此后的数年时间里,华润雪花、青岛、燕京纷纷开启大并购的策略,百威英博、嘉士伯也蚕食鲸吞上百家国内地方啤酒厂。

三得利啤酒为什么能够在八十年代畅销中国,并不是因为品质有多高,就是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凭借着强大的资本实力,强势登陆中国市场,打了一众国内啤酒一个措手不及。当越来越多的国际啤酒进入中国市场,再加上本土品牌的成长,三得利的市场份额不断地被挤压。

三得利退出中国市场:

2012年,三得利中国公司与青岛啤酒达成合作,将各自在上海和江苏的子公司的资产进行重整,并成立合资公司以及合资销售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份。不过在与青岛合作期间,这些合资子公司的业绩表现也一般。

80年代在国内爆火的三得利啤酒,为何后来退出了中国市场?

当时,合资公司旗下共有10家子公司,2014年就有6家亏损,合资销售公司的5家子公司也均告亏损。在这种情况下,三得利就萌生退意。2015年,青岛啤酒以8.229亿元的价格,收购了三得利中国持有的所有合资公司50%股权。这也就意味着,三得利的啤酒业务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其实,虽然三得利的啤酒业务退出了中国市场,但还有很多业务仍然布局中国市场。在中国市场,三得利还有红酒、洋酒、饮料、餐饮等业务,尤其在沿海大城市比较常见。目前三得利的饮料产品,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三得利的乌龙茶。

80年代在国内爆火的三得利啤酒,为何后来退出了中国市场?

以后三得利的啤酒还会再重返中国市场吗?日本的啤酒,目前在中国发展相对较好的,只剩下麒麟啤酒,但市场份额占比也不到百分之一。三得利啤酒方面并没有发布相关的声明,表示会重返中国市场,但是在一些电商平台还是能买到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酒排名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paiming.com/84321.html 侵删xiaobing1945@163.com

酒价格数据来源酒商批发市场和微信群,价格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0)
加入酒友漏价群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