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昨晚撸串喝的那口雪花,可能正悄悄改写全球啤酒排行榜。
”别笑,县级小卖部里12块一瓶的纯生,把百威、喜力一起拽下神坛,中国三兄弟——雪花、青岛、哈尔滨——加起来已经干掉全球两成销量,洋人报表里那块最大的饼图,颜色叫“Madein China”。
米凯罗Ultra更狠,靠“低卡”两个字在美国连庄两年,份额12.3%,听起来不多,可把百威主品牌按在地上摩擦。
它家公关告诉我,办公室冰箱常备330ml小瓶,瞄准的压根不是酒鬼,而是下班要去健身房打卡的“她经济”。
一瓶酒热量还没一根香蕉高,你说邪门不邪门。
另一边,雪花黑狮直接卖到30块档,瓶身黑得发蓝,摆进便利店冰柜像穿西装的混子,去年给华润雪花多添了1200万千升业绩,相当于整个比利时一年的量。
青岛更贼,把集装箱塞进越南、泰国夜市,出口量暴涨15%,东南亚热得冒汗的晚上,年轻人拿塑料袋装冰青岛对嘴吹,顺手把当地老牌Tiger挤到角落。
别以为老外坐以待毙。
百威英博刚把澳洲4Pines精酿揣进口袋,喜力砸3亿欧元把欧洲老厂翻新,锅炉烫得能煎牛排,就为接住欧洲后院那股精酿妖风。
可成本说涨就涨,大麦、铝罐价格飙得比油价还疯,2024年春天一开年,大家默契提价3-5%,夜店一打啤酒悄悄贵出一份炸鸡钱,年轻人回头就扑进无酒精怀抱——那玩意儿2025年要冲到250亿美元,比很多国家的GDP还唬人。
拉美依旧认科罗娜,加片柠檬的仪式感比世界杯还稳;非洲百威买地头蛇当保镖,走村串寨刷墙漆广告;亚太精酿疯长25%,北京胡同里30平米的小酒馆,一晚上能卖出200杯IPA,利润顶传统饭店半个月。
数字更直观:北美低卡啤酒已占28%,货架上每三瓶就有一瓶写着“light”,再过两年直奔三成,酒鬼也要算卡路里,世道真的变了。
我上周跑成都夜市,摊主把雪花、喜力、科罗娜摆成一排,灯一打,玻璃瓶闪得像珠宝,他问我要哪种,我说来瓶最便宜的,他直接递给我雪花,顺手补一句:“这个现在全球第一。
”我愣了半秒,拉开拉环,泡沫涌出来那一刻突然明白——所谓销量王者,不过是无数个你我撸串时随手点的那一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