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来了,中秋、国庆、甚至到年底,都是中国人白酒用酒旺季,很多酒友们永久需求量大,那么,如何选择白酒呢,个人分享的4条选酒不踩坑的建议,希望对近期及年底打算买酒的人有所帮助。
一 . 不要执着于年份酒,不要为年份的溢价买单
当下酒市中,“年份” 已成不少产品的核心营销卖点 —— 宣传话术里,动辄便是 “5 年、10 年基酒为底”“15 年、20 年老酒勾调”,看似诚意满满,实则乱象丛生。更甚者,其自身酒厂成立时间尚且不足20年,却宣称使用20年老酒的酒厂,所谓 “年份” 不过是凭空捏造的噱头。

即便抛开造假问题,“真年份酒” 的价值也需建立在核心前提之上:酒体本身的基础品质足够高,年份沉淀才能转化为风味的增益。以白酒为例,茅台王子酒与飞天茅台从根源上便存在等级差异 —— 二者选用的基酒品质、勾调时所用老酒的层级完全不同,即便将茅台王子酒存放 50 年,其风味与品质也无法跨越定位,与飞天茅台抗衡。
由此可见,盲目执着于 “年份” 标签并不理性。消费者需清醒认知:年份只是影响酒质的因素之一,而非唯一标准,不必为过度炒作的 “年份溢价” 支付额外成本。
二 . 坤沙酒的噱头
盲目执着于 “坤沙” 二字,反倒容易落入消费陷阱。许多人对坤沙酱酒的执念,本质上是被商家长期的营销话术所引导 —— 从品牌宣传到业务员推销,“坤沙” 被反复塑造成 “好酱酒” 的唯一标签,渐渐让消费者形成了思维定式。
实际上,懂行的人都清楚:若你一开口就问 “这酒是不是坤沙酱酒”,对方基本能断定你是酱酒领域的 “小白”。坤沙只是酱酒酿造的工艺之一,它是酿出好酒的 “基础条件”,而非 “唯一标准”。一瓶优质酱酒的诞生,更依赖后续全链路的把控:大厂会在制曲工艺的精细化、发酵温度的精准控制、不同轮次酒的分级取酒、资深调酒师的勾调技术,以及全流程的品控管理上持续投入,历经无数次的技术学习、迭代与创新,才最终成就稳定的品质。
反观小厂,大多不具备这样的技术实力与品控能力 —— 既做不到制曲、控温的精细化,也没有成熟的勾调体系,更无法保证每一批次酒的品质统一。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它们只能把 “坤沙” 当作唯一的宣传噱头,闭着眼用这两个字掩盖工艺与品质的短板。
三 . 别为贴牌、文创系列高溢价买单
在白酒市场中,“贴牌酒” 与 “文创酒” 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二者的核心营销逻辑高度相似 —— 主打 “噱头大于品质”。它们往往将重心放在包装设计上:或是采用精致的礼盒、独特的造型,营造出 “高端大气” 的视觉感受;或是借助大厂大品牌的知名度背书,再搭配看似亲民的定价,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 “性价比极高” 的错觉。
但剥开包装与品牌光环的外壳,其背后的价值真相却相差甚远:这类酒的溢价空间大,实际售价往往是产品成本的数倍之多。对于不懂酒的 “小白” 而言,这类酒尤其具有迷惑性。若用它来招待客人或作为礼品送出,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品质与价格的差距,不仅达不到宴请或送礼的效果,反而会显得自己不懂酒、不会选,最终落得 “花钱又丢面” 的尴尬局面。

四 . 特供、内供看似很好,实则割韭菜
“特供”“内供”“专供”“员工专用”—— 这类带有 “专属感” 的标签,总能轻易勾起不少人的兴趣。在很多人眼中,喝上这类酒仿佛能彰显自己的面子、人脉与 “特殊能力”;用它请客,似乎也能更 “镇住场子”,连碰杯都觉得比平时多了几分 “与众不同” 的气场。

但褪去这些标签营造的虚幻光环,真相却格外清醒:市面上宣称此类概念的白酒,95% 以上都是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从法律层面来看,国家早有明确规定:白酒产品标签、包装及宣传中,不得标注 “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 等字样,任何以此为卖点的宣传,本身就违背了相关法规。
最后,只要记住,按需购买、认准渠道,挑选自己喜欢的酒就可以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酒排名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paiming.com/85468.html 侵删xiaobing1945@163.com
酒价格数据来源酒商批发市场和微信群,价格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